花蓮縣彩券行-張雨綺組第一
鄭曉龍:觀眾的認可,定義著作品和獎項的生命力 一部首播于三年前的電視劇在2020年從冬天被談論到了夏天,半年累計超3.5億播放量,這是鄭曉龍執導的《急診科醫生》。同樣出自他手,2011年的收視冠軍《甄傳》自去年起在嗶哩嗶哩網站上掀起新一輪解讀熱潮,“Z世代人”已在B站上為這部老劇剪輯制作了1.9萬餘條視頻,總點擊量過4.5億次。 從00後到他們父輩乃至祖輩的精神世界裡,他的作品都留下過濃墨重彩的印蹟。這位入行近40年、影響行業30載的金牌導演,獲得過包括飛天獎、白玉蘭獎等重磅獎項在內的諸多嘉許。不過,此次出任本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評委會主席,他在接受專訪時卻這樣說:“獎項從來不是創作的唯一追求,廣大觀眾的認可、經得起時間的沉澱,這對創作者可能更為重要。” 他用自己豐厚的創作履歷執導的《北京人在紐約》《永不放棄》《金婚》《甄傳》《紅高粱》《羋月傳》《急診科醫生》等,及組織策劃的《渴望》《編輯部的故事》《少年包青天》《一年又一年》《幸福像花兒一樣》等佳作證明廣大觀眾的認可,定義著好劇的生命力。于獎項,亦然。當好劇在一次次凝視現實、謳歌時代、關注社會變遷、書寫萬家燈火後,在時間長河裡與不同的觀眾相逢,中國電視劇的生命力即在于此。 觀照越普遍的生活,便會被越多觀眾接受 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評選常伴著“風向標”的評價如期而至。今年評委會主席說,若要為“白玉蘭”的風向標意義提鍊關鍵詞,其實與他長久以來理解的創作準則一致老百姓愛看,價值觀端正,人物的刻畫真實而準確。其中,“老百姓愛看”他頗為看重。“電視劇為誰而拍?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就提出,電視是大眾媒體,是走進千家萬戶的,所以電視劇不為某一群人專屬定制,而是為最廣大老百姓服務的。” 1990年底,專家在座談會上評價《渴望》,稱其找到了人民的審美理想,“觀眾喜歡《渴望》,其實是在呼喚生活中的善良、真摯和溫情”。這句話鄭曉龍一直記得。“從普通人的視角觀察,從平凡人的情感需要切入,你的故事能觀照越普遍的生活,就會被越多觀眾接受。” 眼下,重大現實、重大革命、重大歷史題材已成為電視劇創作的顯流。作為獻禮劇《功勳》的總導演,鄭曉龍相信,把英雄當成真正的“人”來拍,是奏效的。“英雄也是普通人,他們有生而為人的普遍情感,也有能成就功勳事業的特質,比如堅韌不拔的精神、敢于迎難而上的勇氣等。”在他看來,英雄、功勳、楷模絕非“不食人間煙火”,他們就在人群中年復一年奮鬥著,只是當我們回過頭去凝視來時路,才發現他們完成了了不起的事,“歷史選擇了他們,他們沒有辜負歷史”。 鄭曉龍坦言,今天的人們對英雄的認知更寬泛了。比如英雄不僅是重大革命歷史事件中的人物,也可以是默默耕耘的人,他們在時代和人民需要之時做出了凡者不凡的事。所以,“要把‘三重大’的題材拍好,一定要讓老百姓看得進去、看得喜歡。” 現實主義的永恆魅力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