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富豪電子遊藝場-野生大熊貓倒立撒尿
品賞古建築間的南粵匠心(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) 陳家祠建築上的灰塑裝飾 陳家祠外景 本文圖片均由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提供 現代廣繡作品“紅荔鸚鵡” 陳少芳設計,謝瑞荷繡制 清代廣州畫琺琅纏枝花卉山水人物紋雙耳瓶 43層“龍鳳呈祥”象牙球 陳易為、馬燄霞、葉秀珍、顏禮祥等制作 在廣州地鐵一號線上,有一站叫“陳家祠”。從地鐵站出來走不遠,便可看到一座屋脊上布滿精美雕刻的傳統建築。陳家祠落成于清光緒十九年(1893年),是廣東各地陳氏宗族合資捐建的合族祠,又稱“陳氏書院”。陳家祠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,被譽為“嶺南建築藝術明珠”,郭沫若曾賦詩贊其“天工人可代,人工天不如”。 這座久負盛名的百年古建築,現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所在地。博物館收藏各類珍貴文物與現代工藝精品2萬多件(套),設有11個展廳,向觀眾展示嶺南傳統建築藝術和豐富多彩的民間工藝。 建築藝術中西合璧 陳家祠是廣東現存規模最大、保存完好的傳統嶺南祠堂式建築,總面積1.5萬平方米,主體建築面積6400平方米,由19座單體建築組成,呈三路三進、兩廡九廳堂式布局。整個建築群長廊相連,庭院穿插,廳堂軒昂,園林秀美,處處細節體現出匠心。 來到“陳氏書院”正門,兩扇高大的黑漆木門上,繪制著兩個4米高的門神,這是廣東地區現存最大的彩繪門神,格外威嚴氣派。 跨過門檻,迎面隔擋外部視線的屏門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。湊近細看,每一幅圖案都生動有趣,蘊涵寓意。大芭蕉象征家大業大,芭蕉樹下一只母雞帶著7只小雞覓食,象征兒孫昌盛。蒼勁的老竹盤繞成“福”字,形成“祝福圖”(諧音“竹福”),下方還有兩棵小竹筍,象征後代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。“陳家祠的建築裝飾中大量採用吉祥圖案、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題材,表達祈求興旺吉祥的美好願望,洋溢著濃鬱的民間文化氣息。”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高級講解員曾翔說。 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,自古以來是對外貿易重鎮。頻繁的貿易交往孕育了廣東開放包容的氣質,也影響了建築藝術發展。陳家祠有不少建築裝飾反映出當時中西文化的交流。 在首進東廳北面墀頭上,刻著一處別致的磚雕──兩個扎著發髻、穿著肚兜的小天使左右對望。“它將西方小天使與中國年畫中的‘福娃’造型融為一體,頗具創意。”曾翔說。連廊和月台運用了西方園林常見的鐵鑄工藝,配以中式傳統雕花圖案,中西合璧,相映成趣。 “三雕兩塑”(石雕、木雕、磚雕、陶塑、灰塑)是嶺南傳統建築常用構件。陳家祠建築屋頂上裝飾著層疊錯落、精致繁復的陶塑和灰塑,堪稱一大亮點。曾翔介紹,最頂層的陶塑瓦脊就是著名的“石灣陶”,在廣東佛山石灣鎮燒制而成,內容一般以粵劇故事、花卉和吉祥圖案為主。瓦脊下方的基座是灰塑。灰塑的制作工藝比較特別,用石灰摻入糖膠、稻草、糯米等混合發酵後,往房頂的銅鐵骨架上填抹塑形,再塗上顏色。灰塑沒有經過高溫燒制,容易受風雨侵蝕而剝落掉色,每隔五六年就要進行保養修復。 為了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嶺南傳統建築的魅力,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常設“嶺南傳統建築裝飾”展。展廳中有來自潮陽梅祖家祠的石雕,在一整塊堅硬的青石上雕出三段圖案組成的花籃,其中最纖細的“拉豬繩”寬度僅3-4毫米,令人嘆為觀止。 民間工藝爭奇鬥巧 走進陳家祠中進主廳聚賢堂,寬敞的廳堂裡還原了當年陳氏宗族聚會議事時的擺設。聚賢堂兩側展櫃陳列了多件館藏珍品,其中兩座木雕神亭格外抓人眼球。神亭是民間舉辦迎神賽會活動時安放神像或牌位的器具。“這兩件都是國家級珍貴文物。”曾翔介紹,深色的刻龍紋大神亭由清代廣州地區的木雕藝人打造,